證券時報記者 阮潤生
步入2022年,中集集團在麥伯良掌舵下迎來40歲“不惑之年”。作為中國高端制造的代表企業之一,中集集團業務已經從集裝箱制造縱橫拓展至智慧物流與清潔能源賽道,打造了20項細分行業冠軍,是業務遍布120個國家的世界級多元化集團。
1982年,麥伯良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從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畢業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蛇口工業區,隨后投身建設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中集集團。但在1986年中集集團遭遇國際航運市場低谷和殘酷裁員。最終,麥伯良與剩余58位骨干決定破釜沉舟,以零散業務打入香港市場,緊跟外部集裝市場好轉,確保中集集團實現盈利,站穩腳跟。
憑借出色的領導才能,麥伯良1993年正式執掌中集,開啟了漫長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生涯。麥伯良回顧初心,表示“最終讓我下定決心選擇中集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不能辜負老領導袁庚的重托,以及中集伙伴的信任;其二是我那時就相信,中集能做成世界級的企業,這才是我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外貿迅速騰飛,集裝箱需求劇增,麥伯良緊抓歷史機遇,中集集團出手收購國內同行以及彼時“世界冠軍” 韓國現代和進道等國際頭部企業,在國際集裝箱市場從日、韓向中國轉移的浪潮中,成長為全球集裝箱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中集集團把握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1993年上市后,在麥伯良領導和股東支持下,中集集團逐步建立起科學規范的股權結構和治理機制,充分發揮職業經理人專業管理優勢,以資本運營為手段,以產業發展為目標,著手全球市場的戰略整合。
一方面,以物流運輸業的品牌優勢為基礎,中集集團利用對制造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國際化運營平臺,以海外并購為手段,組建國際化營運的跨國企業架構。另一方面,中集集團以主業集裝箱入手,通過不斷收購兼并和協同整合,業務版圖擴張到半掛車、登機橋等空港設備、天然氣存儲運輸等能源化工設備、食品加工裝備、消防裝備、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等多個領域,打造20多個細分行業冠軍,成長為一個專注于物流及能源行業的關鍵裝備及解決方案的產業集群,并裂變和培育了一批聚焦中集有優勢、國家有需求、全球資源可整合的創新創業后備企業。
功不唐捐。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集集團收獲了歷年最好業績,實現營收約1637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凈利潤66.7億元,亦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集裝箱制造業務營收達到660億元,非集裝箱業務接近千億元,最新2022年半年報業績也維持了近十年歷史高位水平。
在此前接受證券時報專訪時,麥伯良談及對企業家看法,說道:“企業家要志存高遠,要有做世界第一的雄心壯志,不是口號;要腳踏實地,就是要務實肯干,要親力親為,別太務虛;要真誠做人,對待所有人都是一個真誠的心,不論上級領導,還是普通工人,都真誠對他們好,不要害人?!?/p>
麥伯良在踐行自己的信念。多元化戰略下,中集走出傳統航運企業受周期性因素干擾的桎梏,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今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中集集團確定了“拓展新興產業、聚力高質增長”的主基調,全面迎接增長契機,向“受人尊敬的、高質量的世界級企業”奮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